青海同德:宗日故地绽新姿,非遗美食舞动高原文旅盛宴

2025/08/04 14:55:17来源:互联网1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苍茫群山中,青海同德县正以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惊艳世人。这里不仅是"宗日文化"的摇篮,更以非遗匠心、生态珍馐和锅庄舞韵,编织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画卷。

文明之源:触摸五千年前的宗日心跳

巴沟乡黄河岸边的宗日文化遗址,5万平方米的土地埋藏着华夏文明的远古密码。1982年考古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以灵动线条定格了先民踏歌而舞的瞬间——这正是藏族锅庄舞最早的艺术雏形。2013年晋升"国保"的遗址内,梯形古村落遗址与黄河峡谷相映,游客穿行其间,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宗日'在藏语中意为人群聚集之地,如今这里仍是文化交融的圣地。每年夏季的宗日文化旅游艺术季,县级领导与游客共聚营地,在星空下畅饮青稞精酿,重现彩陶盆上的欢聚盛景。

非遗匠心:指尖上的文明传承

同德的非遗工坊里,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在塔贤工艺美术公司,省级"十大杰出青年"叶群·塔贤带领45名工匠,将青石化作《背水姑娘》《藏羚羊》等充满高原生命力的雕塑,年创造产值180万元。不远处的卡力岗村,旦正卓玛创办的宗日刺绣公司以"藏绣八宝"为主题,34名绣娘飞针走线,作品斩获海南州服饰设计创新二等奖,年生产刺绣品800余件。

最动人的乐音来自安多扎木聂工坊。传承人多杰才白远赴拉萨拜师,将千年历史的六弦琴制作技艺带回高原。琴身选用红木,蒙以獐子皮,每把需百日精雕。如今这些乐器远销四省藏区,琴弦拨动间,藏地《妙音天女》的古老旋律悠然回荡。

舌尖牧歌:雪山馈赠的绿色珍馐

高原的纯净生态孕育出独特风味。尕儿干草原深处的岗日梅朵乳业,意大利技术团队与本地牧民携手,用海拔3500米的有机牦牛乳制成凝固型酸奶。巴氏杀菌机与太阳能墙系统守护着这份天然,每千克酸奶富含34%蛋白质,较普通牛奶高出10%。"从挤奶到加工不超过3小时,锁住共轭亚油酸和乳铁蛋白。"厂长展示着实验室检测报告。在牧力联创合作社的展柜里,风干牦牛肉、牦牛肉酱与酥油灯并列——这些由4个合作社61户牧民共同经营的珍品,已成为游客必购的"高原味道"。

青稞的蜕变更令人惊叹。青年斗拉太创立的宗日青稞精酿啤酒工坊,以比利时鲁汶大学工艺酿造的四种口味征服市场。黑青稞IPA斩获海南州农畜产品大赛三等奖,百香果风味则摘得"最佳人气奖"。酿酒师安新才郎举起酒瓶:"无添加剂,青稞膳食纤维完整保留,西宁VAKA体验店开业当日就售出千听。"

舞动天地:锅庄故里的生生不息

夜幕降临时,巴滩草原化作歌舞海洋。50万亩草甸上,藏族儿女身着"苏祖"皮袄——这种用酸奶浸泡、菜籽油染色的传统服饰,每件价值8000元——围成同心圆踏歌起舞。舞步与五千年前彩陶盆上的纹饰惊人相似,篝火映照着"祖化"皮袄上的菱形图案,仿佛古老文明的现世投影。同德县宗日文化旅游季期间,游客可加入舞队,体验力抵兵器的豪迈舞韵。

绿色交响:生态与人文的双生之花

同德的文旅产业深植生态根基。尕儿干景区内,62亩生态露营地划分九大功能区:游客可在动植物观赏区识别冬虫夏草,在手工艺区体验宗日彩玉打磨——这种黄河畔新发现的玉石含35种微量元素,制成的吊坠在宁佑文创公司展台热销;石藏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中,300种植物与雪豹、金雕共享家园,研学团队正用镜头记录高原"生态密码"。

"诺牧巴"品牌创始人用牦牛毛开发文创产品时笃信:"绿色与传承是高原的永恒主题。"如今,这句话正被同德人身体力行:塔贤石雕采用"公司+学校"模式培养青年匠人,宗日啤酒厂即将投资200万扩建生产线,计划年收购青稞50吨,带动10户牧民就业。当锅庄舞步震落晨露,当青稞酒香漫过丹霞,这座雪山下的土地,已在文明传承与生态守护中找到了永续发展的密钥。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