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与心源性休克:无创监测价值

2025/08/04 11:54:59来源:互联网1

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两者均以血流动力学紊乱为特征,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传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如肺动脉导管(PAC)虽然准确,但因其有创性、操作复杂且并发症风险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其便捷、安全且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为休克患者的实时监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本文将通过三个实际病例,结合BioZ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探讨其在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中的价值与应用。

病例一: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病例背景:患者,男性,65岁,因“高热、寒战伴意识模糊2天”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入院后查体:体温39.5℃,心率120次/分,血压80/50 mmHg,呼吸频率28次/分,血氧饱和度90%。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降钙素原(PCT)显著升高,血培养提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诊断为感染性休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入院后,患者立即接受BioZ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的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心输出量(CO)升高(8.5 L/min),外周血管阻力(SVR)显著降低(600 dyn·s/cm³),提示高动力性休克。根据监测结果,医生迅速调整治疗方案,给予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及抗生素治疗。

治疗效果:经过24小时的治疗,患者血压逐渐回升至100/60 mmHg,心率降至90次/分,心输出量趋于正常(6.0 L/min),外周血管阻力回升至900 dyn·s/cm³。BioZ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实时依据,避免了过度液体复苏导致的心功能不全。

价值分析: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快速评估心脏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帮助医生区分高动力性和低动力性休克,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其无创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

 

 

病例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病例背景:患者,女性,58岁,因“突发胸痛伴气促3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查体:血压85/55 mmHg,心率110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仅为35%。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心输出量显著降低(3.5 L/min),外周血管阻力升高(1800 dyn·s/cm³),提示低动力性休克。根据监测结果,医生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和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治疗,同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治疗效果:经过PCI和药物治疗,患者心输出量逐渐回升至5.0 L/min,外周血管阻力降至1200 dyn·s/cm³,血压稳定在95/60 mmHg,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避免了过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导致的副作用。

价值分析: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实时评估心脏泵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帮助医生优化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过度依赖有创监测手段。此外,其便捷性使得在急诊和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病例三:感染性休克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病例背景:患者,男性,72岁,因“咳嗽、咳痰伴发热5天”入院。既往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入院后查体:体温38.8℃,心率100次/分,血压75/50 mmHg,呼吸频率25次/分,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实验室检查提示感染指标升高,心脏超声显示LVEF为40%。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合并心功能不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患者入院后接受BioZ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的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心输出量降低(4.0 L/min),外周血管阻力升高(1500 dyn·s/cm³),提示感染性休克合并心功能不全。根据监测结果,医生制定了以液体复苏、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和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48小时的治疗,患者心输出量回升至5.5 L/min,外周血管阻力降至1000 dyn·s/cm³,血压稳定在90/60 mmHg,感染指标逐渐下降。BioZ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为复杂病例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避免了液体过负荷和心功能恶化。

价值分析:在感染性休克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同时评估感染性休克和心功能不全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帮助医生平衡液体复苏和心脏负荷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治疗方案。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实时、动态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以上三个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不仅为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监测工具。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将成为危重症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BioZ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其精准、便捷的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值得在更多医疗机构中推广使用。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