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清水》犹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读者的心田,以其质朴无华的语言表述和深刻的人性剖析,讲述了一个关于坚韧、希望与人性的令人深省的故事。本文试图从作者的创作视角、叙述特点和情节线条设计等方面对《清水》这部作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深远的社会意义。
《清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橙村、安禾与安坪,这三个地方共同构成了故事延伸与矛盾纠缠的主要舞台。
橙村,一个隐藏于深山之中的小村落,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们世代以种橙为生,生存环境封闭而艰苦。然而,随着新桥的修建,外来商贩的涌入,这个闭塞村庄原本死水一般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作者正是在这死水微澜中寻求故事起点,通过笔触的不断深入,最终将“微澜”酝酿成了给两个家庭带来天塌一般灾难的滔天巨浪。
安禾,一个平静的小县城,随着政策的放开,人们一直以来无风无雨、无欲无求的心境产生了渴望,对物质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正是在这种“渴望”中,《清水》前半部的另一条故事主线产生了,从而使两个毫无瓜葛的家庭被无形的锁链捆绑在了一起。在这里,作者将人物心中几近于“畸形”的执念作为故事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令读者感到最后悲剧的产生既偶然又必然,悲剧中既有可怜又有可恨。同时,作者还在此埋下了伏笔,使安禾成为清水开启人生下半场的重要中转站。
安坪,同样是一个小县城,同样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同样封闭且节奏缓慢,学校、小商铺、居民区、长途车站等等现代社会最小的基础设施集合构成了这个小县城的主要轮廓。外来人口的注入为县城带来了变化与活力,但社会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因悲剧的发生与结束而使橙村独立于故事下半部分,他在故事的开头设立了一个“不起眼的、令人厌恶”的人物,最终这个人物不但最大化的衬托出了故事主人公的人物特性,也在对立面将矛盾推向了高潮。可以说,这一“隐线”的埋设是作者的一大妙笔。
通观整个故事,作者在人物特性描写方面加上了很深的个人烙印,但又不是简简单单为了“凸显”而描写,在整体情节这个大框架下,每一个人物特性都如同一台严密运行着的机器中必不可缺的一个个齿轮一样,推动着故事整体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对于人物之间情感的描写,作者采用了一种“极端”写法。比如说老贵婶儿为实现“传宗接代”而对傻儿子阿火的“极爱”,以及阿火死后对清水几近于恶魔般的“极恨”;比如说老孙头、小春儿、清水三人之间“有悖伦理”的“错爱”;又比如说清水“处死”人贩子时的“极狠与极冷”……笔者认为,作者的这种“极端”描写手法,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甚至有“突破”的意味在里面)某些概念的边界,如“爱”、“恨”、“善良”、“邪恶”……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故事主人公的个性张力。
笔者感受到的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鲜明,作者对于某些社会现象态度的“鲜明”,这在阅读过程中是能够明显感觉得到的。
故事最后,作者通过让处于整体故事框架之外的旁观者叙述的方式作为结尾,虽有些老套,但也不失是一种适宜方法,毕竟旁观者清嘛。更何况,意欲通过“一竿子插到底”的描述方式来使人物形象完整,往往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会令人感觉是在强行“贴标签”、“盖印章”。
纵观全篇,整个故事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矛盾的产生、发展、爆发第次展开,令读者感到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纠缠而不繁乱,故事的各个发展阶段有联系、有呼应,而非彼此游离割裂。
《清水》这部作品,其视角变化是剧烈甚至是陡直的,它以现实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而不以普遍社会评判标准为限定,作者不愿“常规”地描写“人性”这一被无数文学作品咀嚼过的主题,他似乎是在故事中进行一场辩论,辩论的目的又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仅仅是为了陈述自己的观点而已。
总之,《清水》独特的创作视角、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使其成为了一部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社会意义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